您好,欢迎访问六品书法培训

400-995-1006

24小时咨询热线

您现在所在位置: 主页 > 书法资讯

何靖:回归书法本来的书写姿势

更新时间:2024-04-26

六品书法加盟

日常书写:回归书法最初的书写姿势

□何静

书法最初是作为信息记录和传播的工具。 大多数情况下,书法艺术创作活动都伴随着实用目的。 历史上很多书法家写墨都是为了实用。 现在书法界把这种为日常应用而产生的字迹称为“日常书写”。 这一概念最早出现在邱振中先生1991年发表的《艺术的概括》一文中。书法理论界随后对这一相关问题进行了更为深入的研究和分析。

纵观中国书法史,古代边境战争中的紧急文书、账簿信件、病历、合同等都是日常书写的优秀范例。 这些都是书法家随意而坦率的作品,为所欲为,不违反规则。 它们是必要性和自然的美妙结合。 另一方面,看看如今如此流行的“非日常写作”——在展厅里写作,要么是为了看挂画,要么是为了参加展览。 也许书法家的动机是“摆脱日常生活的单调,来到这个世界”,渴望在充满我们自己创造的图像的世界中寻求庇护……并获得日常生活中无法获得的安慰。 (《爱因斯坦文集》第一卷)他们在艺术形式上虽然追求再现性的丰富,但这与丰富的生活无关。写的内容永远是千篇一律的唐诗宋词。它不再是新鲜生活的反映,它早已脱离了“日常生活”,而演变成了一种在展厅和美术馆中的竞争,作家通过获胜获得了这种行为的价值肯定。别人的赞扬。

浓厚的现代书法展览也破坏了书法的文人本质。 作家更注重对技术、规律、形式的追求和思辨。 比如涂抹、留白,这些在古代书法中出现的意想不到的视觉形式,都变成了刻意的“创造”。 就连作品中流露出来的情感也很少是生活的直接表达,更多的是基于相应形式的情感“调节”,即想象自己处于悲伤、愤怒、狂喜等各种情绪状态。在日常生活的肥沃沃土上,艺术家的思维只能越来越狭隘,品味越来越贫瘠,想象力越来越枯萎,表现力越来越捉襟见肘。 书法创作只能成为一项懒惰、重复的工作。 “日常写作”为作家提供了一些“自然地”表达自己的机会。 这种最不受束缚、远离意识控制的写作,是作家自身生命状态的展开形式,提供了写作的自由。 不可预测的成分变化。

日常写作首先具有依赖性。 日常写作是日常生活的产物。 为了沟通和表达的需要,它渗透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它们为书法提供了无数的附着点。 从表面上看,这种“执着”使得写作变得不自由,写作在这里成为了谋取某种利益的工具。 因此,这一工具的所指对象仅限于单一含义,其目的很简单,就是以最有效、最简洁的叙述方式表达含义。 例如,黄宾虹的书法就深受绘画笔墨的影响。 其笔法凝练淡雅,集庄重与灵动于一身。 然而,他的扇、横幅等用心书法作品,虽然写得工细,却显得生硬、缺乏连贯性。 相反,他每天写的信,打结随意生动,行文流畅; 点画相当马虎,他放松了对笔画的控制。 他在意想不到的地方发现了意想不到的想法,笔迹变得美妙。 在这样的表达中,作者对工具本身视而不见,而将全部注意力放在工具所表达的意义上。 书法在这里已经成为赤裸裸的生活实用产品。 它总是毫无保留地呼喊出书法家对人生的算计和感悟。 日常生活中的许多事情都为书法提供了附着点。 “执着”越近,写作就越真实、纯粹,写作过程就越自由。

其次,体现在日常写作的健忘上。 “忘情”并不是忘记感情,相反,是指写作完全沉浸在感情中,摆脱对技术的关注,达到心与写合一的状态。 这虽然与庄子的“许经说”不同,但与《许经说》中所说的必须排除各种外来干扰,使主体的意志能够绝对自由,不受外物干扰,有很大不同。和内心的感受。 相似的。 书法史上“忘性”的例子不胜枚举,如《侄纪念稿》、《寒食帖》、《悼帖》、《腹痛帖》等。 这些作品有的表达了作者遭遇家庭变故、前途黯淡、时代动荡时的强烈情感; 有些只是记录诸如胃痛和聚会之类的生活小插曲。 然而,正是这种日常的书面表达和记录,才是应对和遭遇事物时直接产生的瞬间情感。 刘熙载在《艺术概论》中曾说:“宋代绘画史上,张旭摘帽露顶,不知者自以为雄心勃勃,知者甘于服从”。他们。” 他转而在《庄子》中引用“不分志向,而专心于神”一语,指出这种表达不是一种狂放不羁的“意志”,而是一种彻底而坚定守护的一心一意。书法家受当时的情境和感情的驱使,不顾笨拙或成败而写,此时,书法家对形式和技巧的追求已经与情感融为一体,忘记了功利和世俗,达到了写意的境界。 “忘情交融”的状态,这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高度统一、“随心所欲”的自由状态。

书法

张旭的《腹痛系带》

让日常写作回到我们身边

□葛长勇

书法家的日常书写,在古人中是常见的景象。 如果你想记住一些事情,你就必须把它们写下来。 给千里之外的亲人寄一封家书(三个月有烟花,家书值几万块钱); 外出时留下一张纸条,说明您要去哪里、出于什么原因以及何时回来; 写一个菜单然后留下。 根据书写内容开具处方; 或者今天学到的东西,写一些游记,背诵一些诗词歌赋; 或者听到什么有趣的故事等等。总之是为了实用或者记录,不是为了宣传,平时可以随时放松。 以性的方式写作是日常写作。 自然书法就是这种书写状态的概括。 如今,由于展览的出现、书写工具的变化、信息产业的更新以及当下生活环境和节奏的变化,时间的成本、效率和价值不断增加,应用文写作的必要性急剧增加。减少了,所以日常的书写也一天天的褪色。

书法

日常书写逐渐消失,已是不争的事实。 作为个体书法家,有不同的呈现方式。 即使在流年飞逝、实用书写几乎不用笔就可以完成的今天,仍然有人能够继续坚持日常书写,只不过是极少数,而且并不像古人那样纯粹。 因为日常书写还取决于书法家的其他素质。 具有文人情怀的书法家数量必然少于书法家总数。 现在大多数书法家所谓的日常书写,就是以书法为基础的学习。 这是正确的,也是必要的。 在我看来,日常学习和作业都属于日常写作的广义范畴。 为了便于区分,有必要对日常写作进行一个狭义的定义。 不然哪个书法家不是天天写书法呢? 不写帖子能练书法吗? 我认为日常书写的本质特征是,除了必要的笔记之外,书法家还注重个人记录的书写舒适。 这可以称为狭义上的日常写作,比如用毛笔写日记、书信、诗词、诗歌等自写作品。 创建班级文本。 从广义的日常书写来看,每个真正的书法家实际上都有它; 从狭义的日常书写来看,今天恐怕只有少数书法家继续这样做。

养成日常写作习惯有很多好处。 首先,日常写作是以往经典学习的延续。 它介于实践和创造之间。 不仅可以巩固实践的效果,还可以尝试将其运用到实践中,增强理解和实践能力。 其次,日常写作是为了自己。 没有为展览或比赛写作的心理负担,也没有先入为主的计划和安排。 你可以写得舒服、随意,因为你是放松的,而不是死板的。 三是简单方便。 只需要一些墨水和一支笔,你就可以在笔记本上写任何你想要的东西。 在我看来,追求名利的人,比如为展览、比赛写作,往往注重物质利益; 修心养性,写得自然自在的人,往往注重灵性。 如果用雅俗来比喻的话,为展览、比赛而写的文章,有明确的利益和目的,难免庸俗; 日常写作,自然舒畅的写作,多为自己或朋友而写,显得文雅自然。 ——当然,这并不是纯粹从书法艺术水平的角度来看。 总之,为展览和比赛写作是浪费时间,因为它必须写给别人看。 其他人的评论对于这种写作非常重要。 鱼跃龙门和失名是完全不同的两种场景。 但日常写作是自然而舒适的,不受他人控制。 写作时,不必想着“看别人的脸色”。 你真是写作大师,你可以对自己感到满意。 应试、竞赛的文笔,有点像青楼才女,比如苏小小、董小晚、李施施,声音、容貌闻名天下,以此来吸引四面八方的名客。全世界; 而自然舒适的文笔,又像一位独居“深院”的淑女。

但话又说回来,真理是相对的,好也不一定好。 我用以上的话来形容展览式写作,并没有丝毫贬低这种写作状态的初衷和初衷。 相反,我认为书法是一门需要交流的艺术。 书法家要经历书法练习的不同阶段。 通过展示、交流和他人的批评,有助于了解得失,使他们更好地了解其规则并进入大厅。 为展览写作和自然舒适的写作只是两种不同的写作情境,而且是完全兼容的。 书法家可以按照自己的性情,以应试的方式书写,也可以坚持每天以自然舒适的方式书写。 而很多书法家都处于这种状态,只是侧重点不同。 很多书法家特别是青年书法家不仅可以通过写画展、比赛“一举名满天下”,还可以瞬间火爆朋友圈,有利于书法作品的顺利复制,更重要的是,通过参加展览和比赛来检验你的学术成就。 无论评委在评判时带入多少个人艺术偏见,但评委始终是行业中的佼佼者,他们的整体视野和审美水平始终走在前列。 这样,通过交流和测试,可以提高书法艺术水平,增强基本功,积累名气,也可以为日常自然舒适的书写提供更充分的条件和养分。 然而,正如大家已经认识到的那样,展会的面貌和走向既有积极的因素,也有消极的因素。 成群的鸟儿飞翔,追逐风浪,既积势又消除。 书法家如果不能分清,就会一生陷入“展览风格”的泥潭中无法自拔。

日常写作处于自然书写状态,因此非常有价值。 中国有句名言:“师法自然”。 “自然无雕饰”、“以自然美为趣”,虽然自然美也参差不齐,但人工修饰必须符合自然规律,否则就是画蛇添足。 与自然之美相比,世间一切创造的美总是相形见绌,总是有局限性,总是显得在尽力做自己最擅长的事。 但人类总是试图通过万物的灵感来创造艺术美和美丽的形象。 记得柳宗元在写《永州魏士君新堂》时,盛赞魏师师建造该堂“请天造地之形,让人随地而行,天成成全”。 这是事实。 书法艺术从一开始就是师法自然的产物。 先民们最初创造文字时,“抬头观察天上的图像,低头观察地上的规律,观察适合大地的飞禽走兽的性格,拾取与自己亲近的物体和物体”。离这很远。” 甚至文字也是在这种状态下产生的,尤其是书法书法浑然天成,一直为历代书法家所重视。 张怀观说:“神秘的意义来自于事物的表象。” 这意味着书法若追求神秘,就必须师法自然。 于建武在《书品》中评价张芝、钟繇、王羲之的书法:“王功夫若不如张,自然胜过;性若不如钟,胜于功夫”。 ”。 评价标准是自然和功夫。 李阳冰“取天地山水之形,日月星辰之经纬,日月星辰之经纬,形貌之形”。青草树木中的丰润云朵,衣冠文物中的弯腰转体,眉口鼻中的喜怒。” 舒适度和舒适度的区别是根据昆虫、鱼类和动物的屈伸和飞行原理; 骨骼、角度、牙齿的摆动和运动。”这是书法家在日常生活中坚持以自然舒适的方式书写的例子。

一方面是书写自然、舒适; 另一方面,尊重书法规律,把书写的心力放入规律的笼子里,做到自然与规律、心与手的统一,即劳作与舒适的统一,才会有好的结果。被生产出来。 工作。 当然,如果坚持日常写作,就一定能写出好作品吗? 这需要具体情况具体分析。 个人书法功底不可能在短时间内超越阶段的提高,但体现自己最佳理想状态的书法最好以自然的书写状态呈现,尽管这种书法不一定能表现出来。 对于书法家个人来说,日常书写无疑有很大的好处。 个人书法语言的确立、书法风格的形成,主要依靠书写的自然、舒适。 “展览体”无法顺利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 每个人的情况不同,写出好作品才是硬道理。 当然,好的作品是相对的,是比较出来的,也需要时间的检验。

前面说过,今天的日常书写不可能像我们的祖先那样纯粹,因为书写环境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比如我自己就经常做“日常写作”,但确实很难做好。 因为像我这样的外行人要想安定下来谋生,除了书法之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那些“在我职责范围内”的事情,你不做就不行。 “如果没有扫帚,灰尘就不会像平常一样自行散逸。” 日常事务正在处理中,最严重的风波就在眼前。 而且,一个人常常有不止一种爱好。 虽然我每天写的都是自己的想法、散文、诗词,但大多都是整理好存到电脑里,然后再用笔写出来的。 现场写了一些,但不多。 与古人不同,草稿是用毛笔写的。 平时用电脑做其他事情的时候,有创作冲动,有诗情画意,有其他需要记录下来的事情,就顺便打出来,方便修改、传输、存储。 虽然我迄今为止举办的个人展览都是由自写的诗、对联、散文等组成,但与古人相比,我的艺术境界还差得很远。 日常生活中自然舒适的书写总是与书写自己的内容密切相关。 这并不是说书法家必须写自己的内容。 唐诗宋词的经典总是会闪闪发光,写起来也顺手顺手。 然而,如果一个时代的人都写古代,我们会给未来留下什么记忆呢? 时代的列车滚滚前进,过往的人如羊群。 书法要顺应时代、与时代相适应。 这是新时代对书法的要求。 正是因为如今的生活环境,使得人们日常写作变得困难,所以日常写作对于“减少急躁”、平静心境大有裨益,因此变得越来越珍贵。 颜真卿饱含深情地撰写了《悼念侄稿》等; 苏东坡的尚艺作品,如《韩诗诗帖》等。 还有鲁迅,他每天写大量的手稿。 他并不以书法家闻名,但他的书法水平却是很多书法家难以企及的。 不管怎样,我坚信,日常书写对于书法家的修养、提高功力是大有裨益的。 我们应该倡导和提醒:让日常书写自然舒适,回归书法家。

书法

葛长勇手迹

米粒的书写和绘画

□马凯珍

书法

米粒写的对联

今年春节,米粒写了一副对联。 米莉今年六岁了。 米的父母和妈妈以前不让她写。 这一次,她来回临摹笔画,居然有一点书法家达不到的气息。 我发到朋友圈了,大家都说好词。 一位艺术家朋友也转发,表示妈妈很忙,她会代妈妈创作作品。

米的父母和米的妈妈都接受过专业的艺术训练,但他们从来没有把米莉放在书桌上,教她正确地写字画画。 别的孩子都有背诵唐诗宋词的好习惯,但米粒却没有。 直到今天,我仍然不知道她能完整背诵什么样的两行诗。 有一次,米粒受邀参加一个活动,要站在台上背诵三字经。 美麻回答说没有,她从来没有记住过。 人们说他们是一群孩子,只是会议前的几句话。 结果这“前几句话”还真是费了一番功夫才弄得半生不熟。 后来我看视频的时候,我看到米粒张开了嘴。 很难说他是否只是在冒充别人。

米粒的背诵力度稍有欠缺,但好在时好时坏,其他方面也算正常。 记得她两岁多的时候,她指着饺子说:这是饺子,和馄饨是一样的东西。 饺子和馄饨都没有毛。 我有头发,但我爷爷没有头发。 晚上我洗澡、洗头。 爷爷不需要洗头。 饺子不用洗头发。 饺子洗了个澡。 这是意识流吗? 或者是概括不同事物相似特征的能力? 我说不清楚,但我想这就是这个年龄段的孩子嘴里应该有的东西。 庆幸的是,米粒不会背诵“人之初,性本善”并不妨碍她随时编织自己的故事。 有一场戏是米莉坐在马桶上,米母强迫米莉不讲故事就不能擦屁股。 最后,她非常有说服力地讲述了一个很长的故事。

米粒是散养的。 一个女孩疯狂地爬上爬下,大喊大叫,但没有人阻止她。 当然,和很多孩子一样,我也喜欢画画。 每当家里有一个看起来不错的地方,比如桌子、椅子、墙壁,总会有乱七八糟的涂鸦。 唉,我说我喜欢画画,但我并没有真正坐下来画太多。 偶尔画画的时候我并不珍惜。 我一用完就把它扔掉。 好在米的父母收集得比较勤,所以还留下了一些记录。 。 但如果你说她不重视自己的成就,那也不完全正确。 有一次,我的朋友王路对我说:“你看你把蓝波跑的肖像画得多好,用我的素描画米粒,她可以选我的。” 然后他说道:“米粒恐怕不会。” 我愿意改变。”我向米粒转达了自己的好意,王陆说是,不是,没有回旋余地。这当然是玩笑,但也说明了米粒的真实性。

我很喜欢米粒的画,这和我对绘画的一些看法有关。 人生之初画画,没有负担,没有规矩,没有功利,真的很好。 为什么长大了,上学了,认了师父,明白了理论,就不再是这样了? 不仅我有这个意见,几位有孩子、打算让孩子追求艺术的画家朋友也有苦衷。 认真学习素描和色彩,为考试做好准备。 在这个奇妙的成长阶段,那种天生的本能就会戛然而止,无法复活; 如果不做这种“专业”的功课,进入艺术院校就只是一个梦想。 很困惑。

没有负担,多么美好的状态啊!

我记得两年前我和米粒的一次谈话:米粒想抓一只蝌蚪,我告诉她蝌蚪要找妈妈。 如果我抓到了小蝌蚪,它找不到妈妈怎么办? 我觉得这个故事对米粒来说非常感人。 她是一个没有母亲就活不下去的孩子。 没想到,米粒开口了,给出了最好的解决办法:“那就抓住它的妈妈吧。” 听到这话,他先是吃了一惊。 她怎么会这么想? 再一想,逻辑是对的! 我之所以惊讶,是因为我用一个受过道德教育的成年人的思维来衡量一种根本没有被教导是非的本能认知。

米粒的言行“士气低落”,完全凭自己的感受。 这是她干净纯真的“文化”,而不是像我这样被很多东西塑造的人。 “文化”的兴起。 这两种“文化”哪个更有价值? 哪一个更可疑? 面对一连串的问号,我们不得不带着一连串的问号再次发问:用什么标准来判断哪个更有价值? 使用什么标准来确定哪一个更可疑? 如此循环下去……头疼。 我再一次体会到了“负担”二字的沉重和没有“负担”的舒畅。

私下里用“文化”、“负担”之类的“成人词汇”给孩子传达信息,有点自命不凡。 我以为米粒写得轻松,画得漫不经心,其实他只是没有认真对待这些事情。 也就是说,在她眼里,写字,画画,哼着几句不合调的词,今天脱掉芭比的衣服,明天又穿上,还有她喜欢和大人比赛洗碗的事情。 包馄饨,她喜欢抱着心白(小猫)在地板上打滚。 这和她晚上不愿意睡觉,早上懒得起床是一样的。 写作和绘画正是她享受乐趣的方式。 这只是热闹中的一件小事。 因此,米莉的理想是当一名兽医和滑板高手,对艺术一点兴趣也没有。 多么美妙! 我想,如果米粒长大后真的改变志向,喜欢所谓的艺术,他一定还记得小时候是怎么接触艺术的。 他不能效仿许多艺术家的做法。 “理解”艺术是他们无法达到的境界……

当我写这篇文章时,米粒刚刚进入小学一年级。 昨晚,我看到她在格子里写了一、二、三、四,写着嘴、眼睛、耳朵、手……而老师在作业本上认真地写着“优秀”和下面几个字5星,我知道一个划时代的转折已经开始了,我能写出如此好看的春联、画出如此美丽的大自然的时代即将过去了。 我能做些什么? 我只能在心里说:米粒长得很慢。

米粒,大张子熙,我女儿的女儿。

在线客服

ONLINE SERVICE

联系电话

400-995-1006

返回顶部